服务热线:010-81377198   登入欢迎访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技术标准

北京市电梯维修保养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4-02-02 14:38:18

北京市电梯维修保养评估报告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其安全性涉及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保养等多个环节,而维修保养环节对电梯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80%以上的电梯事故与维修保养不到位相关,由此可见电梯维修保养的重要性。

目前,北京市电梯拥有量已超过23台,是世界第二大电梯拥有量城市。而随着电梯数量的迅速扩张,电梯维保业务这一过去被忽视的电梯后市场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对于电梯安全,业内流传着“三分靠产品,七分靠维护”的说法,维保质量与电梯的安全息息相关。

根据北京市质监局2017年北京“12365”工作简报,2017年投诉举报中心接到消费者反映各类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申诉共1 125件,其中有关电梯的举报31.5%。此数据表明,电梯使用安全已受到高频关注。但由于行业低价揽活、恶性竞争等乱象丛生,使得维保质量通常难以保障。当前电梯维修保养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外发展经验,提出启示建议,希望能有助于国内电梯维修保养行业良性发展。

1 北京电梯维保市场存在的问题

北京电梯维保市场存在的问题涉及技术能力、人员素质、责任心等多个层面,主要包括:电梯维保单位人机比例严重超标,且不少作业人员无正规的用工手续,缺少资质证书;电梯自检流于形式,未严格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逐项检查,且事故应急演练频率很少,半年一次;电梯安全技术档案管理不规范;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这些问题在全国颇具代表性。

1.1 电梯维保人员数量紧缺

电梯在安装调试完成后,需要有专门的电梯维保公司为电梯提供日常维护保养、事故救援和大修改造等工作,电梯维保工程具有涉及工程种类多、多项目并行、电梯质量层次差异大、客户需求不一、重复任务和一次性任务相结合等特点。

电梯是重要的特种设备,按照国家规定,每15天就要进行的日常维保项目多达31项,包括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等,每台电梯要求两名维保人员同时作业,需要约2h。此外,电梯月度、季度、半年和年度保养,保养项目较日常保养更多且复杂,所花费的时间更长。加之还要应对随时而来的电梯故障,可以说,维保人员工作量较为饱满,但与工作量相比,维修人员的收入却略显微薄。

北京维保行业人员收入普遍情况是,维保学徒通常工资约4 000元,工作两年者工资仍不足6000元。工作强度大、危险性大、工资待遇低等问题导致维保企业无法吸引足够多的人员,导致现有人员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工作强度与人力成本之间的关系失衡,导致合格的电梯维保人员严重短缺。按照《特种设备安全法》( 以下简称《特设法》) 的规定,电梯生产、安装、使用及维保等各环节的作业人员均应按规定取得相应资格。但是通过在互联网招聘平台检索统计发现,相当一部分招聘单位并未强制要求受聘人员持有特种设备人员操作证,且多数新员工上岗前并未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和考核,而是以老员工的学徒身份直接上岗学习操作,这些无证人员参与电梯维护保养无疑为电梯维保质量和维保人员自身的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

1.2 老旧电梯数量激增,电梯维护及更新阻力重重

2022 年北京市电梯保有量已达23台,其中住宅电梯11.3 台,占总量的48.8%。检验结果显示,北京市电梯“老龄化”现象凸显,电梯故障率增高,其中住宅电梯尤为突出。目前住宅电梯使用年限10 年以上的有3.6台,占住宅电梯保有量的33%;使用15 年以上的住宅电梯7678台,占住宅电梯保有量的7.7%。目前国家尚没有明确规定电梯整梯强制报废的年限,大量“老龄化”电梯已进入高维保成本阶段,且一些普通住宅电梯往往因经费不足、责任方不清等原因导致不能及时维修,不像高级写字楼、高级酒店、高级住所以及重要场所的用户对电梯维保品质的要求那么高。

住宅电梯的维护保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由于普通住宅电梯是“多个业主共有财产”,所有者包括使用电梯的众多业主,使用管理方涉及业主、业委会、物业、维保单位等多个主体,当前各主体的责任并不清晰,安全管理责任也就无法有效落实。

(2) 电梯安全保障项目涉及电梯选型采购、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使用维保、改造换新等多个环节,监督管理单位也涉及住建、质监、安监、财政等多个部门,当前多个部门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导致监管合力作用发挥不足。

(3) 住宅电梯维修经费管理制度存在严重缺陷,不能妥善解决维保费用。维保公司受雇于物业公司,电梯维修的费用需要物业公司提供,但电梯维保费用来源少支出大且资金链来源时常脱节,物业公司也通常借口业主未交电梯维保费用而相互推脱责任,延误或阻碍电梯的维修保养。物管公司若不积极履行维修义务就会出现电梯带病运行的情况。

以上因素导致维保公司无法及时购买电梯配件,甚至不愿意购买电梯部件,导致电梯不能及时维修,长期在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运行。

1.3 电梯维保市场资格管理混乱

恶意低价竞争的企业通过“分包”和“挂靠”等违法方式规避对资质的要求。市场上有些有资质的维保企业将业务分包给不具备资质和技术能力的公司或个人;有些企业为竞争业务,极力压低竞争价格,中标后又通过降低电梯维保频率、使用低价配件等方式降低必要的维保成本;市场上另有相当多的非法维保企业是通过挂靠方式取得资质,导致电梯维保不规范,使维保检查难以保证应有质量。

目前维保行业收费方式主要有三种:全包( 包工包料)、半包( 包工半包料)、清包( 包工不包料)。全包费用相对较高,通常只有高档写字楼、高档酒店采取此方式;半包是市场主流,即维保公司与物业公司约定维保费用支付方式,如单价低于200元或者500元的配件由维保公司负责,单价高于500元的配件则由物业公司提供。

按照电梯维保的价格计算,每年每部电梯的维保费用至少需要8000元,包括日常保养费用和年检费用等。日常维护保养费用约6000元,由于不同品牌的电梯、不同部件价格差异巨大,所以此费用还不包括电梯配件更换的费用。根据《特设法》要求,每部电梯都需要进行年检,年检费用为1500元,另外加上100元电梯事故险等费用,一部电梯一年的维保费用约8000元。但一些维保公司在竞标中拼命压低价格,以获取合同为首要目标,之后日常保养不积极,通过压缩维保工时,提高维修工时费、零件采购费等方法赚取利润。这就增加了电梯使用风险,增加降低了电梯使用寿命。

2 国内外电梯维保行业主要经验

2.1 实施定期检查、严密监控制度

强调业主对机械设备安全运行的责任,规定业主或物业除做好电梯日常保养维护外,还需每月进行行业自主检查,并规定自主检查的内容,要求必须进行自主检查并做好记录。此外,业主还需每年进行年度自主检查,出具年度自主检查报告。

电梯维修保养是电梯公司主要业务。公司内一般设有1个维修保养部门。一般来说,从事维修保养的职工人数是制造者数量的3倍左右。一部电梯无论安装在何处,一旦投入使用就进入了公司的维修保养网络而置于严密的监控之下,保养人员每半月必须到现场检查服务。

2.2 注重维保人才培养,强化维保人员责任

我国大陆电梯维保从业资格考试以笔试为主,考察的重点是对维保技术知识、法律法规及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手段的掌握情况。而在电梯事故率较低的国家或地区,更注重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考试也更注重实操能力的考察,因而其职业准入要求更高,从业人员素质也更高。

香港地区对于维保人员的要求更为严格,法律明确规定了从业人员注册制度,细化电梯全寿命的责任人,明确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或故意懈怠等情况的个人处罚规定,情节严重的可构成刑事责任。同时,香港地区非常注重维保人才的培养。香港劳工处就业界关注的人才培训问题推出相应培训和招聘项目,一方面为学员提供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亦为雇主培育新血。

2.3 推行强制保险政策,提高维保监督检查力度

通常认为强制保险一般应用于汽车等危险性高、对生命财产安全影响较大的领域。而电梯作为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也应当实行强制保险制度。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特种设备强制保险,并取得了预想的效果。例如,加拿大政府要求游乐设施经营者必须购买100万元以上的强制责任保险;美国部分州规定,特种设备必须购买保险,一旦停止保险,则安全检查机关可收回其经营许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则要求,特种设备的检验机构必须按照成员国的规定购买责任险,为检验机构工作失误对用户造成的损失提供赔偿。纵观国外各例,电梯维保市场引入强制保险机制具有现实可行性。

2.4 明确维保单位职责,规范考核评价方法

辽宁省质监局于2015 年8 月下发了《辽宁省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考核评价办法( 试行)》( 以下简称《办法》),明确提出对电梯维保单位实行评分制分类管理。《办法》明确了维保单位职责,将考核结果分为4 类,对于不同类别的单位实施不同的监管措施。该《办法》的出台有助于加强辽宁省电梯安全管理,规范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作业行为,提高电梯日常维保服务质量,保障电梯安全可靠运行。

3 启示建议

(1) 加大电梯安全宣传力度,普及《特设法》,加强电梯使用安全教育,提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意识,进一步明确使用单位对电梯的使用责任,承担由维保不到位产生后果的相应责任。尤其注重谨慎选择维保公司,把安全和维保质量放在首位,不贪图便宜,抵制低价恶性竞争。

(2) 整顿电梯维保市场,加强监察部门对维保单位的管理力度,排查维保单位的资质、人员和设备等情况并登记在案,淘汰管理混乱、人员不足和维保质量低的公司,坚决清理挂靠公司。同时出台电梯维保指导价格,规范维保费用,杜绝个别公司拉低维保价格恶性竞争的行为。

(3) 规范维保人员队伍建设,招收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责任心强的维保人员,建立维保人员技术档案;强化维保人员职业教育,推进电梯企业开展维保人员培训考核,提高维保人员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同时,适当提高维保人员工资待遇,提高人才队伍稳定性。

(4) 提高电梯保险上险率,强化电梯安全事故后赔付管理,并为“电梯养老”提供保障。引入保险公司监管,提高电梯维保服务质量,降低电梯故障率;同时,解决老旧电梯大修改造或换新的资金来源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

微信扫一扫

联系我

微信扫一扫

公众号
返回顶部